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企业孵化 > 校友创业 > 正文

汪中求:常人因堕而庸,才人因傲而败

【来源: | 发布日期:2016-10-23 】

  一、个人基本情况

 

  汪中求,出生于1963年,1984年毕业于九江师专中文系。现任北京大学民经院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二、事业发展历程

  “汪中求,江西九江人,毕业于九江学院中文系,深造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当过3年农民,上过5年讲台,干过2年秘书。1992年进入商界,先后就职于香港恒雅(深圳)公司、清华同方、泰豪科技等知名企业。14年的企业生涯,从业务员做起,片区经理、分公司经理、企划部经理、营销总监、总经理逐阶而上,足迹遍布28个省、市、自治区,审定和签订了超过2000份合同协议。”只要打开百度搜索一下,就能够看到这些信息,简洁明了,包含了汪中求半生的起伏跌宕。

 

  但如果仅是如此,那么当年的汪中求还不能成为今日之汪中求。信息之简虽能囊括一个人的半生,而思想之巨却可容纳整个天地的精微。

 

  “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机会,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可以说并不是由我主动争取,而是被动接受的。”1984年,汪中求毕业于九江师专中文系,之后被分配去教书。静待五年之后,等来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被上级点名指派去担任总裁秘书。“对于别人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但对于我来说,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一年后,当时的汪中求还在江西省农垦厅参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在《深圳报纸》上看到了一篇让他真正改变人生航向的报道——“东风吹来满眼春”——这也就是后来影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次,汪中求选择了主动出击。

 

  在大部分人还没有弄清楚市场经济的时候,汪中求敏锐地感到其中隐藏的巨大机遇,虽然他也无法确切地肯定,但凭着一股刨根问底的求知精神,汪中求毅然放弃了机关工作的优厚待遇和已经取得的名誉地位,只身前往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

  

  “找到自己的位置”

 

  下海之后,汪中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专业。尽管对于当时并没有细分专业的市场现状来说,这是一种常态现象。但汪中求仍然决定放下过去,从零开始。于是,他来到了香港恒雅,从零学习销售。这时候的汪中求能够倚仗的,便只有他五年教师两年机关工作带给他待人接物上的丰富经验和一把好口才。“学历是一块敲门砖,在你手中的砖不够分量的时候,就不要奢望去敲太大的门,”汪中求如是说。于是,凭借着汪中求取长补短、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他正式敲开了这扇陌生的营销大门,并在日后成功地掌握了它。“学历是一种恒定的水平指标,在更多的时候,它作为一种基础的人才需要排除手段,而进门之后,能力才是最让人看重的指标”。

 

  创业必先就业

  无论读书或者是创业,每个人首先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心高而位低,“相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创业永远是少数人在做的事情,”这个世界不要求所有人都去创业,但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进入职场。创业必先就业,你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业,如何去适应这个业,其次再去创造一个业。创业成功是个案,而不是规律。“当一个马云成功的时候,前面肯定还要一万个失败的马云,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倘若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在谈论如何创业,无疑是一种浮躁的表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正确的位置上发挥出自我的价值也是成功之道,创业仅仅只是其中的一条路而已。

  本着这样的心态,汪中求开始了他的营销之路,这时的他,已经二十九岁了。

  先找到自己的位置,专而精之,才能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和创业资本。也许有些人不需要这些步骤就成功了,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它永远重要。

 

  “我们走了很远,但是忘了为什么出发”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当在物质文化生活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我们是时候该慢下来,等灵魂赶上来。“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趋于理性、正式、规范,不能再光凭勇气、冒险、热血就能获得成功。”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是幸也是不幸。

  “我正式创业是在2005年,那个时候我已经42岁了。”

  2004年,汪中求在这个行业已经有了十二年的经验累积了,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营销外行一步步蜕变为一个运筹帷幄、掌握一家企业发展命运的领导者。这个时候的汪中求已经累积了大量的营销理论实践经验和企业管理感悟,门槛和资历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是问题。身处企业CEO位置的他发现了细节的执行力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巨大影响力,于是他将视野从专注营销转向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动作。终于在2004年,汪中求决定出版《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现代人急于名利和执着于快速获取成功的浮躁,汪中求显然抱有不同的看法。人应当抱有不安分的心,但同样要学会沉淀自我。在能力没有达到那个标准之前,所有超过自我负荷的目标尝试都是无用的。社会并不会为你一个人负责,你必须先为自己负责。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汪中求的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式的跨越。2005年,汪中求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在创立自己的事业之前,《细节决定成败》在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卖出了一百万册,其影响堪称旋风式的刮进了各行各业的核心,引起了社会广泛性的话题讨论。在有了这些基础资本之后,他开始正式下定决心:跨入了专业之上的云层,带领他的团队开启了“精细化管理”之路。

 

  “我做这件事,并不仅仅因为之前职业生涯给我带来的资本积累,更多的原因是,我感受到这个事业对我的呼唤。”

  除了水到渠成的顺势而为,和其他采访者的创业经历不同的是,汪中求的创业更具传奇的感召色彩。在古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神柱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在实现自我之前,你首先要找到自我。在社会的经历和生活的磨难中不断发现和收获,在已知的现实和未知的世界中不断拾起和舍弃。

  汪中求在十二年经历中收获的不仅是他对于这个行业的精通和掌握,更为难得是一种作为文人的敏感认知。他迅速的捕捉到了在企业管理中容易被忽略的细枝末节,而恰恰正是这些细枝末节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决策成败。老子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是源于对这句话的实践认知,汪中求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认知又迈向了崭新的道路。时间和经历的沉淀与打磨,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精细化管理的决心和信念——他的事业和价值就在这里。

 

  在2005年,汪中求更是登上了中国福布斯名人排行榜,位列第九十五名。到今天为止,汪中求曾为全国多个大中型政企单位提供精细化管理的改革咨询。对于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事业,更是价值的发挥和实现。

 

  三、寄语莘莘学子

  1、常人因堕而庸,才人因傲而败。大道至简,不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样的成功方式,都离不开决心和坚持的力量。在物质丰富、尘世喧嚣的年代,人们都致力于追逐浅尝即止式的阅读和一蹴而就的成功法则。作为大学生而言,如果想要深究和精通一门专业,只会浅阅读是没有未来可言的。

  2、大学生人才的素质标准。首先是压力下工作的习惯,其次是规则下工作的习惯,再次是合作下的意识。会合作的人永远都有机会,在压力和规则下工作会更好的分辨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准,也是未来职场里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3、人们常常渴望得到,却不接受一点付出;人们常常幻想成功,却不肯忍受一点委屈。未来取决于自己,能锁死你的只有你的心。

  4、摆正心态,才能从容赢得人生。


Copyright©2022 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版权所有 爬闪数媒提供技术支持 备案序号:赣ICP备案 100045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