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基本情况
吕仕铭,1981年考取江西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九江师专化学系任教。现任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二、事业发展历程
吕仕铭1985年分配到九江师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教师并不是一个好的职业,待遇差、地位低、工作繁重,这是当时的教师生活状态。他偶然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感受到自身能力与现实生活状态的不相称,以前成绩比他差,能力比他弱的同学,在毕业后的短短几年里已经成为了万元户,这让每月拿着200块工资的他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想法。对,他要转行。
1992年,朋友介绍他去了珠海的一家香港上市公司面试。不巧,与他约好的公司总经理去了深圳,后来他便辗转到了深圳。因一路开销,他身上仅剩70元,连回九江的车票都买不到,这样窘迫的处境迫使他不得不留在深圳,在吕仕铭的坚持下,公司总经理叶小姐给了他15分钟的谈话时间,可是这一谈就谈了一个多小时,当问起原因时,他说:“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上那种教师特有的单纯,赢得了叶小姐的信任,所以就给了我一个机会”。
就此,吕仕铭留在了这家公司的技术部开始了试用期生活。他在技术部从端茶递水的杂活干起,被同事呼来喊去,大家都叫他“阿吕”。就是这样一个“阿吕”在同事们都不注意的时候,凭借自己超凡的记忆力和细致地观察,将公司油漆配方不合理的地方记下,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就记住了公司产品的标准,并且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当时,中国的油漆行业刚刚起步,懂行的人少,又逢公司技术主管跳槽,留下技术主管这个空位。这个岗位除了“阿吕”公司几乎无人可以胜任了,因为他当时在公司学历最高,并且学习的专业是化学,在试用期内已经摸清了公司的现状,为人勤奋踏实,干事细心。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吕仕铭从一个杂工做到了公司技术部主管。两个月之后,由于公司的发展壮大要在海南成立分公司,吕仕铭因其良好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性的知识,成为了海南分公司的老总。
他的事业一路顺风顺水,但也正因如此,树大招风,引来了其他分公司老总的不满。按照公司历来的规矩,各分公司老总每月会从公司“拿”一百多万的补贴,出于内心的单纯和责任感,吕仕铭的这份补贴没有“拿”。并且,在他的管理下,海南分公司的费用只用了其他分公司的百分之二十,这样更是受到其他分公司老总的孤立,其他分公司老总甚至直接给他打电话骂他傻。
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吕仕铭都太实在了,有时候实在得让人佩服。有一次,台湾一家长期原料供应合作伙伴,卖给公司的原料在品质上有所下降,于是供应商给了五万美金给吕仕铭作为“补偿”,吕仕铭将这五万美金如数交给了公司老板。第二次这个原料供应商又给了五万美金,他又交给了老板。可是第四次时,由于供应商的原料不合格,吕仕铭这一次果断拒绝了补偿费,而是直接退掉了供应商价值两千万的货。台湾原料供应的老板一气之下将吕仕铭收受“补偿费”的事告诉了吕仕铭的老板,说吕仕铭收了五万块美金补偿费,可实际上吕仕铭将十五万美金的补偿费已经如数的交给了老板,在十五万美金与五万美金之间,老板认为这是台湾供应商的离间之计,台湾原料供应商只能悻悻而去。后来,台湾供应商向他道歉。经过这一件事,老板对吕仕铭的为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信任他,对他赞扬有加,这样也更加引起了各分公司老总的嫉妒。
吕仕铭将海南分公司管理得很有序,在技术上他管理的公司已经达到了当时国内最高的水平,这使海南分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达到了低成本、高利润、高效益的良好状态。有序的管理,一流的技术,让他在海南的工作看起来很轻松。其他分公司老总误认为他闲着没干事,却又常听闻老板对他的夸赞,心里更是不平衡。
台湾供应商经过补偿费事件之后,供应方老总对吕仕铭十分赏识,希望他可以去自己的昆山分公司担任老总,吕仕铭知道自己在海南公司受到其他老总的嫉妒,而且觉得自己“无所作为”,实在有些惭愧。于是他跳槽到了台商昆山公司做老总。在当时的社会,台湾人歧视大陆人,怀疑大陆人的人品,公司老板对他出现了信任危机,另外两岸文化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冲突,不久吕仕铭就打算辞职回师专继续当老师。并且当时有朋友推荐他去其他公司搞科研。此时,台湾老板放下狠话:“吕仕铭,以后你无论做哪个行业,我就算贴本也会把你做趴下”。赌气之下,吕仕铭决定继续在业界发展。
为师路,经商通。此时此刻,吕仕铭觉得摆在自己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去上海一家公司做美国代表处的首席执行官。另一条路是,自己做,创业。他选择了后者,他分析了自己的处境:他对油漆这个行业很了解,无论是技术还是人脉资源都有了较深的根基,加上已有的两万块资金。创业的大体条件都已具备了。
1996年,他创立了苏州世名科技有限公司,那时他并没想到要把企业做大,甚至公司创立的前五年连规章制度都没有。他知道所有的管理都需要成本,当然这也要因团队而异。他认为一个企业首先要定位定战略,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建团队,用好人。
用人,用好人,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需修好的一门科目。而吕仕铭这一科是从他的从教经历中学得的,他用管理学生的方式管理团队。他在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班主任的时候就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吕仕铭回忆当时有一届学生他印象特别深刻,那个班的档案还没分好,由于学校原来安排的班主任病逝,他临时接手了那个班,拿到档案时发现,好的苗子都被其他班主任挑走了,剩下的学生参差不齐,这样的班级,又遇上当时师范专业的低谷,同学们几乎都丧失对于班级和学习的信心了。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吕老师的带动下,这个班同学们每天早晨“如同打鸡血针”一样天天早起锻炼身体,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开展社会活动,风风火火地在实践中成长,后来竟然获得了全国高校学风杯。吕老师的管理理念很简单:
1 开班会让孩子们懂得道理:早锻炼不仅是锻炼身体而更是培养意志力和坚持力的机会。每个学生早锻炼有三次无理由请假的机会来调整状态,慎用这三次机会来保持自己信用。
2 学生之间帮一把,付出应有努力就会出人头地。同学们之间互助互携,都有团队意识,问题自然减少很多。
3 让学生们有目标,开心做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正是把这简单的理念落实到大学活动中,这些孩子们成长了。吕仕铭总结,带团队是能否做老板的基础。
育人乐,事业成。因为曾经是老师,所以吕仕铭十分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年轻人在思想上更为活跃,这也让公司拥有更轻松的氛围,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问题不遮掩寻找方案第一时间解决,企业不需要互粉,先看问题,再谈业绩。他说如果员工总报喜不报忧,害怕老板责骂,而掩盖问题,就会导致问题堆积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公司氛围。吕仕铭创造了一个上下级之间真诚交流环境,下级甚至可以直接要求上级注意时限完成任务,让大家在开心中合作共事。并且,为了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以求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司里员工都有申请换岗位的机会。公司也会根据业务情况尽量满足员工的换岗要求,以找到员工个人的亮点,调动工作兴趣。另外,他认为公司办事流程的合理性是影响效率的重要因素,应尽量简化流程,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处于哪个流程,该负责什么事,并干好自己的事,将业务划分成小方块,给工作描述,分工细化,然后充分信任员工,放手让员工自己去完成工作。
吕仕铭认为,中国目前照搬国外管理思想错开了中国实情,管理学是革命理想主义脱开了现实。中国当前的员工素质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管理的方式上,什么方法用时最短,最有效,最可靠就运用什么方法。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要做好产品质量。同时,企业目标不要高,适当就好,就像跑步一样,找到方向,目的地就在那里,跑得太快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跑得快就有猝死的危险,但是如果慢慢走去,终点一定会到的,只是迟早的问题。这些在公司管理上也体现出来,吕仕铭常常对自己的员工说,不要太辛苦,下班不谈工作。他的公司完全按照国家规定休假,这样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做企业不要玩命,慢慢的来,不忘初衷。不要担心快慢,要想长久,就不能透支,不能折腾,凡事都悠着点,不怕慢,就怕站”,吕仕铭如是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自古以来都有的道理,如果凡事都悠着点,没有危机意识岂不是就应了“死于安乐”这古话吗?吕仕铭自有一套解决的办法:采用研发提前,避开竞争的战略,走在了他人的前面,做到内紧外松有弹性。如此在内外和谐环境中悠然前行。
行江湖,悟人生。一方小院,三两鸡鸭,于闹市中留得一隅清净,无案牍之劳形,年过半百还能常常回家陪伴双亲膝下,家庭和乐。这是我亲眼所见的吕总当下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奢侈,穿着朴素,谈笑间平易近人,温和儒雅,不失幽默。采访中,不时有鸡鸣入耳,这种久违的田园淳朴萦绕心间,令人感动不已,我实在是没有想到有人能把商场中打拼的日子,过得如此安静。这或许才是真正地成功,其意义完全不在于金钱之多寡,而在于精神的聚集和充实。富足的生活为人所羡慕,恬淡的生活为人所理想。有多少人富足之后还能回归恬淡,少啊!欲望无穷已,刻意地追求太多,让自己活得太累太累。返璞归真,才是真境界。
三、寄语莘莘学子
1、从商不易,且行且珍惜。创业要有大气度,有好创意,懂得合作。
2、树立自我培养的意识,无论将来走上哪个工作岗位,都是百利无害的。将眼光放长远,社会是很需要人的,需要合适的人,我们应该尽力去成为合适的人。
3、作为大学生,无论是创业还是择业,最关键是找到那条适合自己,自己也适合的路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