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基本情况

朱六生,男,1988年毕业于解放军企业管理学校(现九江学院)计划统计专业,现为马鞍山锐生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二、事业发展历程
他不是天生的冒险家,却以独当一面的睿智成为了中国胶带产业的翘楚;他并非天赋异禀的将才,却凭借自身不断的努力与创新擎起了梦想的蓝天;一个平凡人,却谱写出不平凡的故事。他,就是马鞍山锐生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六生先生。
逼出来的成功
“我从来没想过创业,那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当被问到创办企业的初衷时,朱六生先生笑着对记者说。
1985年,刚满十八岁的他从老家安徽巢湖无为县辍学来无锡打工。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没有“打工”这个词,他们都叫“做零工”。为了改善家庭条件,高中都未毕业的他毅然出来投靠当时已在工厂工作的亲戚。4月11日,打工生涯正式开始。现实常与梦想失之交臂,给满怀激情的人以沉重的打击。每天繁重的工作与漫长的时间,日复一日与机器的交谈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开始怀念上学的美好时光,那些没有疲累与劳苦的生活催生了回去继续学习的念头。一个少年稚嫩的肩旁还无法扛起生活的重担,同年8月,他踏上返乡的旅途。可是,家庭的责任不允许他有第二种选择,不久,他又返回工厂做工。
虽然不能继续上学,可他认为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失去学习的能力;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时他所在的车间与上海联营,便有上海师傅来工厂教学。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虽然上海师傅说话的口音让他有点听不懂,但他尽力适应,甚至想出用笔写来和师傅交流。他的勤奋与好学赢得了师傅的赏识。1986年恰逢上海师傅出差去济南学习,车间主任需要接班人。他不仅是打工仔中学历最高的一个也是最好学的一个,由此他便跟着师傅学计划统计,由一名工人成功蜕变成一名管理人员。
知识是最大的捷径
由于工厂是部队军办企业的家属工厂,军需生产部的中层管理干部大多都无文凭。工厂决定办学习班,他被选送去江西省九江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一年。谈起这段求学经历,朱六生先生总是感慨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他说至今受用和记忆犹新的有两门课程:《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管理学》让他懂得如何管理经营自己和公司;《西方经济学》使他学会了如何分析和把握市场。谈到《西方经济学》时,他兴致勃勃地回忆说,有次老师讲的一个“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案例成为他日后企业推行多品牌策略的知识基础。当时德国有一个胶卷品牌叫爱克发,德国公司找日本公司谈合资,德国人在合同里写明“必须使用爱克发商标”。两年之后,日本却擅自改动商标,添上了“富士”两个字。因为商标里的确有“爱克发”,德国人对此也束手无策。可是,五年之后,人们广为知道的是富士爱克发,都以为爱克发是日本公司产的。
创办企业之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朱六生先生从这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案例中得到灵感,提出多品牌策略,来给对手定价。他将公司的产品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品牌,谋求利润最大化,用来吸引同行竞争。接着采用跟随策略,限制中低档产品的数量,保证这类产品不超过所有产品的百分之十。因为此策略,马鞍山锐生工贸有限公司拥有了行业定位价格权。良好的企业源于优秀领导的管理和引导,在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中,朱六生先生意识到管理和技术是一个公司的发展核心。于是,他多次到清华大学进修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说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自我进化的过程,在丰富自我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进而创造了另一个自我。在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和尊重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越发强烈。你会慢慢发现,一个人不仅是个人,他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在完成自己需求的同时他也在为社会做着贡献。
实干出英雄
“人生不在于奋斗,不在于如何奋斗,而在于关键时刻如何决策。”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朱六生先生这样说。
1987年,他弟弟也来工厂打工。1990年,他弟弟被选送青岛科技大学橡胶专业培训学习。1996年,他本人也转到橡胶行业。又通过六年的职业锻炼与技术学习,他积累了大量橡胶行业的理论技能与一套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他的家人也从事过几乎每个相关工种。这些为以后办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他创办了马鞍山市联农胶带厂。当时资金不足,只是一个仅有几间简陋的厂房,几台陈旧的机器,占地不足一千平方米的小厂。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工厂凭借优良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逐渐壮大起来。工厂生产的联农牌胶带以质量第一和价格稳定得到用户青睐。2003年,创建了马鞍山市锐生胶带有限责任公司。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家族企业的弊端不断显现。他意识到一人做主的家长制已经无法实行,必须改革,公司进行一场管理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可是在一个观念相对落后的家族式企业中,变革谈何容易!思量再三,他决定另起炉灶,转让马鞍山的股权。于是,马鞍山锐生工贸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无锡。
带着“鞭子”审视自己
“吃小亏就是赚大便宜”,朱六生先生总是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他说这是他的上海师傅教给他的。从那以后,这便成为他奉行的做人原则和人生信条。他说一个企业家不仅要有不服输,不怕失败的精神,还必须大气,一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决定着一个企业的人心向背。他常深入了解员工的基本情况,到车间实地考察解决各方面的生产问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引进先进的机器解决员工的操作难度,建设宿舍楼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宿舍环境。他提倡有问题说问题,不逃避,不隐藏的作风,给员工们很大的话语权和自我施展的空间。
“机会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朱六生先生奉行的第二条做人原则。他说一个人可以不聪明,但绝对不能不努力,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终将会在发展中被淘汰。俗话说时间不等人,机会同样如此。只有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地带着质疑的目光审视自己,不断地在挫败中进行反思,不断地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地在失败中总结方法,不断地去尝试创新,才有可能在机会飘过的时候不至于错过,才能成功地赢得这份幸运。他建议我们要有开阔性的思维与创新型的思想,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凡事考虑两面性,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他说自己喜欢思维不受约束的年轻人,所以每年会在母校招收大量的有思想的应届毕业生,并在公司大力推行技术改造。以前十五个人一天做三百五十多个产品,经技术人员改进设备后,七个人一天就可以做八百多个产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做好当下即成功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朱六生先生始终谦虚的说自己并无成就,只是比较务实,一步一步做好了眼前该做的事。就像他最初来工厂做工时想都不敢想以后自己创业做老板,只是踏实地把当下要做的事力求做到最好。当一个个当下完成,也就是一个人生命最饱满,离成功不远的时刻。他说做每件事,都要事先想到最坏的结果。正是由于他多年的坚持,公司的产品质量达到国内一流,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公司成为“中国收割配件理事单位”,并先后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全省就业先进单位”,“马鞍山市‘专、精、特、新’企业”,“市纳税百强企业”,“市学习型企业”,“市突出贡献企业”,“A级纳税等级单位”等荣誉。
自认为没有成就的朱六生先生却自导了一场精彩的人生剧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在失败中寻找并把握机会。俗话说没有遭遇过挫折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就像白开水,虽然纯净却没有味道。一个人是否活的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要看他生活的过程是否精彩,还要看他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能否把握住机会。朱六生先生用他不平凡的经历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做好当下,为梦想远航。
三、寄语莘莘学子
1、创业精神是基础。创业之路没有捷径可走,也非一日之功,更多的是顺势而为。
2、理论知识是支撑。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会有效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帮助你及时地发现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正确的做出决策,正如管理教育之父法约尔所说,管理的过程是可以通过课堂获取的。同时,更要学会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学以致用。
3、做好当下是关键。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走上管理岗位,直至成功地创办自己的公司,有理想、有规划,朱六生先生一路走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所做的一切规划均源于现实,而非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